感: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、测量、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,实现对水环境质量、污染源、机动车质量、噪声环境质量、生态、空气环境、辐射等环境因素的“更透彻的感知”
传:利用环保专网、运营商网络,结合3G/4G、卫星通讯等技术,将个人电子设备、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存储的环境信息进行交互和共享,实现“更全面的互联互通”
知:以云计算、虚拟化和高性能计算等技术手段,整合和分析海量的跨地域、跨行业环境信息,实现海量存储、实时处理、深度挖掘和模型分析,实现“更深入的智能化”
用:利用云服务模式,建立面向对象的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服务门户,为环境质量、污染防治、生态保护、辐射管理等业务提供“更智慧的决策”
将行政许可审批、建设项目管理、环境监督管理、环境执法、行政处罚、环境信访、环境监测、固废管理、核与辐射管理、总量管理、生态管理、空气质量预测预报、环境应急、环境决策等业务进行协同,打通业务之间的关联,形成协同管理机制。同时将政府的业务工作和企业的自身管理、公众的环保需求进行统一协同,为企业、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。
建立全方位立体监控网络,对水污染源、气污染源、放射源、机动车、水环境、大气环境、噪声、生态环境等进行全面监控,实现天地空监控一体化智能监控管理平台。
对跨区域、跨行业及跨平台的环境质量、环境安全和环境风险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和科学评价,能通过模型和评价体系解决重点城市、区域和流域重大环境管理问题。
随时了解实时的环境质量状况,对某个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预测预报,同时针对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落实限批、停产、关停等环境经济手段。准确核算区域环境资源容载能力,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。
通过政务外网网站、企业网上办事大厅及环保APP软件等技术手段,构建政府、企业及市民沟通的桥梁。提供面向排污企业、面向社会、面向百姓的环境信息服务,实现从原来单一的信息发布窗口和行政审批窗口到提供数据服务、接受监督、体现互动交流的公众服务平台的转变。
与日常环境管理工作紧密相关的业务一体化系统进行流程梳理,构建三个中心实现环境管理智能化应用和决策,包括:创新交互中心、数据资源中心、智慧决策中心,通过三个中心形成环境信息化建设成果,引领环保管理向规范、科学、高效的方向发展。
以污染源管理为主线,将建设项目审批管理、排污许可证管理、现场执法、限期整改、限期治理、污染源关停、行政处罚、固废管理、核与辐射管理等业务集成而形成的一个一体化的管理系统,实现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跨部门的业务流转与协同。环境业务管理实现任务驱动、预警提醒,做到任务主动推送、预警自动判断等智能化管理。
实现对固废从“摇篮到坟墓”的全过程电子化、信息化监管,实现联单的传递和实时审核,大大减轻固体废物转移联单发放、传递、审核和回收对帐的工作量,创新性建立“固废超市”概念,利用条形码技术对固废的储存、转移、处置进行规范管理,防范废物丢弃或倾倒等违法行为发生。
集成污染源(废水排放、废气排放、视频监控、工况监控)、水站、气站、噪声自动站、机动车、放射源等的数据和视频,以点带面,以面查点,形成集中统一的监控预警平台。
通过网站、移动APP等多门户、全方位发布公众及企业关心的环保数据,并实现与企业和公众的互动。
一套数:统一数据源管理口径,形成环保部门通用一套数。
一张图:整合环境历史情况、现状趋势、预报预测、溯源分析,形成环境管理一张图。
一个应用:以环境数据资源中心为核心,为环保业务提供统一的应用支撑。
改变传统“重应急轻预防”的建设模式,以应急准备阶段为建设重点。包括风险源动态管理、风险源风险评估、风险预警管理、应急知识库、应急演练、模型调优、移动应急平台等内容。
在模式运行、源清单管理、模拟系统建设三个方面形成与科研机构共建共享的工作模式,实现多模式集合模拟预测、实时动态源解析,同时可以对预测结果进行定期评估分析。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,结合环境经济政策等,制订区域化大气治理的方案。
针对不同角色,从提高决策水平、提高管理能力、提高工作效率、提高规范化程度等多个角度对环境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。